擴展歷程
-
1939--1948
1937年,抗日戰爭全面爆發,侵華日軍為滿足戰爭需要,采用“以戰養戰”的手段,大肆掠奪中國資源。為此,日本華北鹽業株式會社策劃,在塘沽大梁子地區建設一個從鹽田苦鹵中提取溴素、副產氯化鉀、氯化鎂等軍需商品的工場。
1939年12月28日,日本“北支那開發株式會社”批復這個年產2.5萬噸苦鹵工場的建設方案,這個時間成為大沽化工的正式籌建日。工場於1942年破土動工,1943年建成投產。至抗戰勝利前夕,工場共建有電解、溴素、氯化鎂、漂粉等生產裝置。
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接管了當時的大沽化工廠,期間産業幾經易手、歷經磨難,管理意見不統一、專業人員缺失、設備器材缺乏,生產處於混亂和相對停滯狀態。
-
1949--1959
1948年12月23日,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46軍136師解放大梁子地區,大沽化工得到解放。新中國百廢待興,産業在新社會曙光的照耀下,焕發出勃勃生機。
1951年,“紅三晶”商標正式啟用並延續至今,現已被認定為“中國馳名商標”和“津門老字號”品牌。
1953-1957年,在黨的領導下,産業確定了以擴展氯堿系列商品為主的海洋化工擴展路線,通過挖潛改造和革新創造,生產規模迅速擴展壯大。廣大職工廣泛開展增產節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,鉆技藝、學管理、比幹勁的熱情高漲,湧現出一批勞動模範,推動了生產快速擴展。
1958年11月14日,朱德副主席視察天津時,接見了李誌貞廠長,並為大沽化工廠題詞(努力擴展基本化學工業,更好地滿足人民需要)。
至1959年底,聚氯乙烯、燒堿、冰醋酸、電石、六六六彙總體等五項工程投產,從此開創了大沽化工海洋化工擴展新篇章。
-
1960--1977
社會主義建設時期,廣大職工熱情高漲,全力以赴擴展生產。十多年間,大沽化工為國家建設作出積極貢獻。
1960-1963年,産業開展“四化”“三無”“四新”“五反”等學技藝、保環境、提生產、抓作風活動,大幅提升了公司生產效率。期間産業自主探索,采用壓力平衡法改造聚氯乙烯聚合釜軸封,此辦法受到化工部表揚並向全國聚氯乙烯生產産業推廣應用。
1964-1974年,六六六、氯酸鉀精晶、過氧化鈉、鍋爐水處理、聚氯乙烯等陸續采取新生產工藝,產量、品質得到了較大提升。110車間、金屬鈉、過氧化鈉、超氧化鈉、多晶矽、五氯酚、氯乙醇、合成鹽酸等生產裝置陸續建成投產,産業商品結構逐漸豐富,為後續擴展奠定堅實基礎。
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波及塘沽,給産業造成很大破壞,部分廠房倒塌,70%設備受損,生產一度停滯。全廠上下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災恢復生產的工作中。僅用18天就陸續開工,到9月底基本恢復到震前水平,成為天津市自力更生、抗震救災、恢復生產先進單位。
-
1978--1999
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,大沽化工面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,解放思想,勇於創新,依靠科技進步,實施老産業技藝改造。堅持“引進外資和國內籌資相結合,引進國外先進技藝與産業技改技革相結合、強化管理與投資回報率相結合”的擴展思路和“內抓管理,外抓市場,擴展抓科技”的方針,使産業生產基礎得到鞏固,技藝水平進一步提高。
1980年,國際通用高效殺蟲劑——林丹投產,為産業增加了產值並創匯。
1985年8月,熱電站工程建成投產,産業設立熱力車間。裝機容量為12000千瓦,供汽能力為140噸/時。
1990年,二期離子膜2萬噸/年燒堿裝置建成投產。
1990年至1996年,産業着力布局化工產業,海洋化工商品板塊順利搭建完成,先後完成二期、三期離子膜燒堿裝置擴產,燒堿商品產量首次突破年產12萬噸大關。年產2萬噸環氧丙烷工程通過竣工驗收。聚氯乙烯SG7型、SG8型樹脂完成研製、試驗工作,投入生產,年產4萬噸PVC裝置全系統順利試車成功。引進的氧氯化法VCM裝置、聚氯乙烯樹脂聚合裝置等項目,使PVC生產路線由此前單一的電石法轉為電石法、乙烯法等多種途徑生產,達成了産業由海洋化工向石油化工的拓展,奠定了産業進一步擴展的堅實基礎。
-
2000--2011
進入二十一世紀,大沽化工乘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東風,在臨港經濟區這片希望之地,以不懈的擴展意誌放飛了自己的理想,取得了傲人成績,為天津市和渤化集團作出新的貢獻。
2003年至2008年,公司持續擴大經營商品產能,燒堿生產能力達到32萬噸/年,聚氯乙烯生產能力達到80萬噸/年,環氧丙烷首次達成月產量超萬噸。公司自主開發的環氧丙烷下遊商品聚醚多元醇也完成擴產改造,生產能力達到3萬噸/年。
2004年,大沽化工實施股份製改革,成立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大沽化工投資擴展有限公司,並於同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。
2007年5月,公司經營業務收入首次達成超百億,完成105.01億元。
2010年,大沽化工臨港工廠苯乙烯、ABS裝置陸續建成投產,年產50萬噸苯乙烯、40萬噸ABS樹脂的臨港工廠工程與市百萬噸大乙烯項目成功對接。臨港工廠的建成達產,標誌着大沽化工成為持有世界領先水平的苯乙烯和ABS生產産業,在填補當時天津市商品空白的同時,延伸了石化商品鏈,有效提升産業整體技藝裝備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,在加快產業結構、資本結構多元化調整的過程中,對打造海洋化工、石油化工相結合的高端、高質、高新商品結構,進一步提升經濟擴展的品質和效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。
-
2012--至今
進入新時代,大沽化工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主動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,化危機育新機,迎變局開新局,進一步強化改革創新,系統性深化挖潛增效,高品質推動轉型擴展,達成了產值與效益的雙飛躍,取得了“兩化”搬遷的歷史性成就。
2015年, 大沽化工啟動“兩化”搬遷改造規劃,以“老區高效運行、臨港提質增效、南港建設擴展”為主線,全面打響“兩線三地”攻堅戰,廣大黨員幹部職工苦幹實幹、拼搏奮鬥,歷時7年將南港建成投產,打造渤化南港新材料產業基地。
2022年,公司塘沽廠區關停,經營主體正式遷移至臨港廠區,歷經83年風雨的大沽化工迎來歷史蜕變,臨港廠區肩負起大沽化工未來擴展的重任,崭新的渤化擴展也正式建成投產,承載着“紅三晶”的希望揚帆遠航。
2022年,液固循環流化床過氧化氫直接氧化丙烯生產環氧丙烷新工藝(FHPPO)通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72小時連續運轉現場考核,經石化聯合會組織的專家評價一致認為,該項目技藝工藝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。